云南女干部拟任厅官遭举报履历造假难监督
6月27日,云南省委组织部发布公告,
昆明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煦燕拟任中国贸促会云南省分会副会长(副厅级)。随后,网上出现大量反映党煦燕涉嫌履历造假等问题的材料。党煦燕公示期到7月5日已满。7月7日,云南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鉴于公示期间群众举报的问题正在调查,对党煦燕暂不任用。
“这说明我们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制度机制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果从一开始用人单位就能够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干部考察,这种现象可能就不会发生。”7月10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被指“云南版王亚丽”
据7月6日《新京报》报道,在一篇名为《党煦燕之真实面貌》的材料中,举报者称,“我们不希望云南再出现一个石家庄的王亚丽”。
举报材料称,党煦燕原系社会闲散人员,2000年时还没有工作。后托人介绍,昆明高新区一位管人事的领导看她“带个小孩可怜”,把她招到国有公司打工。2002年,党煦燕被招聘到管委会下属国有公司,为一般职工。2003年被借到管委会工作,“开始飞黄腾达”:2004年至2007年7月,从借用人员提升为局长助理、副局长、局长、管委会主任助理、管委会副主任。
如此速度,连昆明市委组织部部长郭红波都直言“不太合常规”。按规定,下一职级提升到上一职级副级,最少需要3年,同职级从副转正最少要2年。
针对网友关于党煦燕伪造履历的质疑,《新京报》记者就党煦燕曾任“河南中原贸易公司”海外高管的履历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河南省工商局官网检索,在企业查询、吊销查询和注销查询资料库中,均未发现有“河南中原贸易公司”的任何信息。
用人机制存在问题
王亚丽事发,是因为不顾一切争夺上亿元财产;而党煦燕则是在拟任副厅级干部公示时,被人在网上举报的。实际上,类似的“干部造假”现象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所闻。
在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丕教授看来,同类事件出现多起,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说明我们的用人机制存在问题,而且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他认为,当前在一些地方,干部选拔任用主要还是领导说了算,还有潜规则运行的机会。
一个人为了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为了升官,进行学历、履历造假,甚至入党材料都造假……这些造假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是众多人共同完成的,甚至有关部门的官员参与造假。
“在造假过程中,一些官员是奉命行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事情被曝光后,往往官官相护,而从来不可能把所有涉及事件的官员都给予严厉处分。这也是干部造假现象屡屡出现的原因之一。”吴丕指出。
“造假现象之所以能得逞,关键在于选人用人中存在腐败。选用过程中没有听取民意,而是顺应主要领导的意见。如果有效遏制住了选人用人中的腐败现象,类似这样的现象就不会出现。”汪玉凯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击社会上的制假行为固然重要,但从严整治选人用人中的腐败更为重要。
抑制用人腐败必须靠制度选人
不管是王亚丽案还是党煦燕事件,留给人们的教训,都不会随着王亚丽被判刑、党煦燕暂不被任用而烟消云散。它所折射出的干部选拔任用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抑制选人用人中的腐败,必须从源头做起,要把主要靠领导者个人选人,逐步转到主要靠制度选人方面来。”汪玉凯说,如果不能在选人用人的源头上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靠领导者选人用人的格局,不能有效遏制选人用人中的腐败现象,造假现象就在所难免。
吴丕认为,选拔干部一定要真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或者做不好,出问题是必然的。
吴丕说:“我们的政府部门虽然有公务员录用与考核制度,有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但是如果社会监督无力或者受阻,那么这些原本设计比较合理的措施就会形同虚设,事情就会变成走过程,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使之不再发生,吴丕的建议是,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机制,坚持靠制度选人用人。同时,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选拔任用干部都要经过人民的严密监督,凡是人民不满意的官员都要罢免、辞退、清理出公务员队伍。
揭秘“党煦燕”成为敏感词的几个关键词
据《京华时报》7月7日报道,自云南省委组织部发布公告,昆明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煦燕拟任中国贸促会云南省分会副会长(副厅级)后,网上出现大量反映党煦燕履历造假等问题的材料,云南省委组织部已宣称对公示期间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而昆明高新区管委会有人反映称,高新区对单位内部上网进行了“党煦燕”的关键词屏蔽,在输入“党煦燕”查询,不仅查不到有关信息,电脑还显示“你正在查看敏感信息,你的行为将被记录”的字样。
读这则
新闻,在信息时代语境下,这正待提拔至副厅级干部使用的单位副职领导干部的姓名“党煦燕”,却被“领导交代”予以屏蔽,禁然成了本单位干部不能关心过问、不能搜索查询的敏感词,实在搞笑!透过“党煦燕”成为敏感词,不由在脑海中冒出这么几个关键词,道来与网友们分享。
堵——捂着盖着躲猫猫。给人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堵”。昆明高新区内所有电脑都无法查到“党煦燕”的信息,有关人员解释称,这是领导交代任务,要对敏感信息进行屏蔽。实在让人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这党煦燕既已走进公众视野,接下来只有如实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即可,何以要屏蔽,让“党煦燕”成为“敏感信息”?这“捂着”、“盖着”、“躲猫猫”的做法,岂不是火上浇油,将更多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这里?
怕——拔出萝卜带出泥。之所以要掩盖、屏蔽,盖上遮羞布,必然是怕有人看到“羞处”,但往往是欲盖弥彰,刺激更多人的窥探欲望,必欲一窥究竟,才肯善罢甘休!岂是你盖就盖得住的?实施屏蔽,更大可能是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怕“火”烧大了烧到自己身上,所以拼命扑火。其实,网上爆出的那些事儿,已是世人皆知了,只要调查组查证属实,是非曲直自有公断,岂容你指鹿为马?
骗——掩耳盗铃骗自己。互联网时代,想通过屏蔽办公电脑来堵塞视听,简直比登天还要难!难道办公电脑搜不到“党煦燕”,家庭电脑也看不到?去网吧也搜不到?亲戚朋友也查不到?骗三岁小孩都难,何况有理智的成年人?简直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
吓——自己孩子吓惯了。至于想用电脑显示“你正在查看敏感信息,你的行为将被记录”来恐吓干部职工,就更显得滑稽可笑了!或许,是个别领导用惯了这种伎俩,象吓唬自己婴孩儿一样,说两句“老虎来了,老虎来了”,他就不哭不闹了!在“突发事件”的危难时刻,就只好再用这炳“杀手锏”了,可惜这“杀手锏”,不仅刹不住职工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反倒留下威吓群众的把柄,徒增网络笑料而已!
这确实是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不应有,而常常有的几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