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松 发表于 2015-6-6 13:48:22

南怀瑾老师:《维摩诘经》讲解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唐玄奘,宋法戒和尚都曾译过此经。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唐诗人王维很受此经影响,故取字摩诘。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凡3卷14品,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14册。
开场白东方世界的两个佛国我们今天讲的《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如果把本经只当作是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本经,这个观念就不对了!《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一般人都以为中国的禅宗是达摩祖师来了之后才传开的,殊不知在达摩祖师以前,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影响最大,而成为中国文化禅宗的根本经典。 东方世界的两个佛国这本经的份量有如此之重,但因为文字易懂,流畅优美,人们很轻易的读过去了,认为已经懂了,实际上非常难懂。我们这一次把《维摩诘经》和《药师经》连起来讲,因为它们是一个系统的。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的呢?'我们一般都晓得,佛介绍给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是为了方便,让我们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够的众生,能够修往生法门。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这个成佛的大业与大道,却在《药师经》和《维摩诘经》所表征的东方世界两个佛国。一个是阿閦佛国,就是维摩居士化身成为在家佛所依附的东方妙喜不动世界。这个东方的阿閦佛国和另一个东方佛国,药师琉璃光佛土相衔接。东方世界和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辉映,像是一个太阳系统的昼和夜。当太阳西斜下山的时候,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太阳出来生生不已的时候,又到了东方阿閦佛国土和东方琉璃光佛土。这是佛法中的一大秘密,是真正的密宗。所以真正了解佛法以后就知道,一切显教的经典中明显告诉你的,你不懂,就成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显教,因为它的密义,你若能深入参究,就明白了、就通了。显教告诉你真正的佛法奥秘,你再参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会通了。所以这次讲经的因缘,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诉你,让你好好修持参学。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学佛。现在先翻到《维摩诘经》第十二品,「见阿閦佛品」,阿閦佛是东方妙喜如来不动国土的佛,也就是我们讲《药师经》时,所引到《法华经》当中的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佛子之一,连阿弥陀佛也是大通智胜佛的儿子。《维摩诘经》经文再下一品是「法供养品」,就提到药王如来,我们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须深切亲证到药王如来所开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灭。千古以来,都无人把佛法中的《药师经》《维摩结经》《法华经》当作秘密法门,只把它们作为显教的经文来诵读参学,自然不会明白修法的意义与关键所在,因此毫无成就。整本《维摩诘经》里面最重点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力仅是方便法门,非究竟法门。所以究竟法门必须要自度自了。 再讲个插曲,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对子:见了就作作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本是无生像这些佛教文学,禅的精神,灵性智慧的渊源,都与《维摩诘经》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的《维摩诘经》中文版本,是在中国历史上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由西域请来的胡僧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最初是前秦的苻坚发兵去请鸠摩罗什,但鸠摩罗什还没走到中国,苻坚的前秦就亡国了。后来就由姚兴在今天陕西地区所建的后秦国,出兵请到鸠摩罗什来中原。为了请来这一位学者,发兵几十万,灭了扣住鸠摩罗什的三个西域小国家,大概也只有中国南北朝这些野蛮的皇帝们才做得出来。这本经的文字之好,今人不由得要敬佩鸠摩罗什的才华。当然,他在中国所收的几位杰出大弟子,像僧肇、僧睿等,都是一流文学天才,自然也是本经文字优美的原因。因为有《维摩诘经》,中国此后两千年的文学、文化都为之丰富了。例如唐代文人的唐诗,几乎无不受《维摩诘经》的影响,从唐代就把《维摩诘经》编成戏剧上演,今日昆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维摩诘经》。这本宗教的经典已经深入民间的戏剧、歌曲、舞蹈,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无与伦比。但是近代一般的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哲学史的学者,因为佛学涉猎不深,就看不通这一点。而近代佛教界人士,却不精历史,或文学根基不深,也同样摸不到这样的观点。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本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经」,后来也有题为「佛说维摩诘所说经」,那是后世因为尊崇释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实际上原经的翻译不用佛说二字,只是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经,因为这本经的中心佛法是由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也有把经题翻译成「不可思议解脱经」,这是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三界,跳出六道轮回,还我们本来面目而成佛。 众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为何,找不到这个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又因为受到物质世界环境影响,而有身心烦恼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解脱身心的烦恼,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净。学佛目的在求解脱,如何解脱呢?维摩诘居士所说经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个世间求解脱。顺便提到,佛法所说不可思议,是说在修证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识思想去猜测解释,不可以用凡夫的智能知识来讨论研究。你只能用一个信的方法来修持。或者是信净土念佛法门,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门。坚定专一地去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间的知识或习惯性的意识随便解释,所以说是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如果是不能思议,那么这一部经就是因思议所生,岂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议与思议的分别何在,这是佛法中的秘密,《维摩诘经》本身也给了你答案。现在进入《维摩诘经》的本文。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模。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遶,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昆明论坛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呈碍稽首如空无所依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佛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别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是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 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佛经翻译时,为了要与中国固有文化稍有差别,就不用「篇、章」而用「品」来表段落。只有汉朝时所翻的《四十二章经》是例外。〈佛国品〉标题的意思就是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佛的国土,这国不是现代的国家,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称作佛。「如是我闻」的详细意义就不多说了,是记载经文者负责任的表示。「一时」是那个时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对历史时间比较不重视,和中国极大不同。但是所有的佛经开头都是「一时」,却也有深刻的意义,因为时间是人为假定的,宇宙是没有分方向,没有分现在、过去、未来的。一万年有如一弹指,不要被人为的时间观念所限制。现代科学也证明,地球时间与月球时间,以及其它星球的时间都不同,时间是相对的概念。佛经说「一时」,就是没有时间,那时就是这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是地点,「毗耶离」是维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广严城」,是广大庄严之地,也就是佛说《药师经》的地方,要注意这个关联细节!「与大比丘众八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是记载当时听法的人数。《药师经》与《维摩诘经》所记载佛的出家众弟子的数字都是八千人,跟《金刚经》《阿弥陀经》所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而听此经的菩萨有三万二千,在《药师经》中却是三万六千菩萨。这些数字不是随意说的,跟易经的象数学问是一样的,与我们的修持有关,必须要去参究这个奥秘。说到菩萨,我们都是菩萨,不过我们只是因位上的菩萨,也就是具有菩萨候选人的资格,能否最终成为果位上的菩萨,就看自己的修行了。佛菩萨的德行成就下面的经文都是在说明菩萨的各种德行成就,要想学佛的人就要学这些大乘菩萨道。「众所知识」,菩萨的学问道德成就为众人所知、所景仰,因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脱,不是迷信,更不是死板功夫,是如珠走盘,活活泼泼的。「诸佛威神之所建立」,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威德、精神所加庇。「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有如城墙般的护法,能住持正法,承先敢后。我们学佛,不但要通达佛经,连世间的一切知识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会是真正有贡献的人,这样才可以算学佛。「能师子吼」,能说法像狮子吼,因为菩萨有了这样的成就,百兽妖邪听而脑裂。「名闻十方」,就是名声远播。世人都求名和利,所以说:「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但名利往往难两全,得此失彼,这是世间法本来如此。五千年来多少人求名,今天诸位能记得几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说了,诸位能数得出几个历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萨为何要名呢?这就要参了。这个名不是菩萨去追求得来的,而是多生累积福报来的,都是因果。大菩萨所以能名闻十方,是因为他们济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于疯狂的程度,绝无畏苦推卸的心态,我们做得到吗?「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帮忙,他却自己献身于众生,更难的是能友而安之,我们连自己家人不彼此讨厌都很难了,不要说做到与朋友众生能够安然相处,不生厌恶之情。为什么我们会让人讨厌呢?因为自己心性修养的德行不够,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里的烦恼成天挂在脸上,怎能与人「友而安之」?所以读佛经一定要仔细,要用心,要反思,这才是真念经。「绍隆三宝,能使不绝」,有如此修养的菩萨,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宝的重担,不使佛法断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义深刻。魔有四种:烦恼魔(欲魔)、身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这四种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你们以为打坐是修道,实际上不是在烦恼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种感受中。禅宗祖师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也是五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根本无明也是烦恼魔。这些魔,诸位能降伏吗?《金刚经》中说「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业,贪、瞋、痴、慢、疑都是。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像婆罗门、瑜伽、拜火教作各种功夫的,现在都还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内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学佛的人对外道也应该懂,才能分辨错误之处。释迦牟尼佛当初就学遍了各种外道,他都懂。各位「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修行的菩萨已经永远离开了五盖十缠(贪欲、瞋恚、疑、掉悔、昏眠,共为五盖:惭、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共为十缠),心才能安,还要能常住,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灵光遮盖了谓之盖,要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永离盖缠,偶尔的清净是算不了数的。禅宗二祖当初修行功夫那样深,还要对达摩祖师说此心不安,可见心安实在难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烦恼无碍,欲无碍,身无碍,生死无碍,才能从各种盖缠中解脱自在。这些高深的修持途径,往往被本经优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带过,大家一定要留心。过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念经时如果只是有嘴无心,那是自欺欺人,毫无功德可言。嘴念时心还要注意在经文上,多念一次,记诵就熟练一次,才是其修行。第二个总持是知总持,所知道的没有忘失。第三个是遇有任何疑难,自己会参透解决。这样定力坚固、慧力坚固,才可以得总持法门:世间出世间、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不成就,才算总持。如此得无碍的辩才,不是强辩,因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智慧,无不了彻,智慧如珠走盘,灵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断。菩萨必须具备念、定、总持,修到了远行地,才能辩才无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这六度波罗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如果连举手之劳都不肯帮人,就不用学佛了。佛法讲愿、行,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都还好,久了连做人的影子也不见了,其是可悲。六度中不论由哪一门专修有所成就时,其它门也都会贯通了,真有成就就变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我们学佛打坐念佛拜佛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无法形成力量,换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没有形成,还随时被自己此生或过去生的各种善恶的业力习气所牵引。修行有成就的菩萨,因为有了方便力,随时随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却不显示出来,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萨到达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无不具足,没有哪一样不圆满具备。「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七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无时无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别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这就是逮无所得,无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烦恼妄念顿断不生,有如截断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断。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并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儿,而是随顺世间法起用,入众生世间昆明论坛,虽然入世间,但不退转,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萨境界了。不到八地的菩萨境界,还是有退转的可能,过了八地菩萨不动地,才有希望说不退转,在任何境界,任何情况下都是在无生法忍中。「善解法相,如众生根」,这些菩萨们善于解释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相,能为人解答一切问题。注意,这里法相不单是指唯识的学问而已,又要能够知道众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积功累德是不可能转变的,这是业和果报的问题。「盖诸大众,得无所畏」,覆盖住众生,得四无畏,心不生怯。第一,法无不通达,无所畏。第二,说了就能做到,也是无畏。凡夫遇事推诿,因为怕这样,顾忌那样,就是有所畏(菩萨的四无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尽知法药及众生根性,而说法无畏;善于问答,说法无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如何修功德智慧「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想看可真难了。这里要注意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我们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那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胡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要多研究《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因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色身气脉自然转变。这里经文又隐藏着密教噢!不信你试试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结人缘,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个辟支佛。「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这时不是世间小声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声普闻三界。譬如历代圣贤,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作为永远流传,高超三界,不受时代时间的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超越了须弥山。「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我们自以为深信佛法,其实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说空,要真证到了空,有了实证,才是正信。这样还不够,还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师说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无数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坚固,修行人仍会退转,因为见地偏差,功德不圆满,都会造成退转。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转,才称得上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我们现在仍然在讲《维摩诘经》的序品,这序品在叙说赞叹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学佛要求证、要到达的境界,这境界也就是佛土。从修持的因上来讲,叫做境界;从修持的果上来讲,称为佛土。「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这些菩萨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云地,形容解脱成就之法宝普照世间,慈云法雨,说法如云如雨,普惠众生。「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所发的声音使人能得到利益,这是种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很多经典都赞叹音声法门,众生心地清净,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应菩萨言音的微妙。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此处的解不同于世间作学问的理解,是要有止观的因,得定慧的果,中文勉强称之为解,是要用证的,能证到了,自然可以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这其中的道理要向昆明论坛去体证,必须做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能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听世间一切噪音,都成清净的音声:否则,即使是松风或是潺潺溪流都会成为烦恼的音声。邪见 断见 性空 缘起「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我们都知道佛法讲缘起,一切都是缘起。小乘法门注重十二因缘的缘起,以十二因缘概括了三世因果,三世皆从无明而起。以境界上讲,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不知道生来死去,睡眠也是无明。在理上讲,宇宙如何开始,第一个人如何生出等等问题,不知答案,也是无明。总而言之,不论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这两种无明都是因为没有修持,没有悟道而有。境界上的无明必须用定力来破除,真得如来大定的人昼夜长明,随时随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但是纵然到了这样的境地,仍然没有解脱。解脱是靠智慧,但是真正的慧还是要从定而生,没有定的慧是狂慧,或称作干慧。小乘讲因缘法都从十二因缘的无明一念而起,但无明又是怎么起的?在《楞严经》中富楼那就拿这个问题替我们问佛,因为佛既然说一切皆空,他问如果一切自性本来是空,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也就是问:这世界怎么来的?第一念怎么来的?无明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问题。所有宗教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就是挂块「谢绝参观」的牌子,因为到这里问不下去了,教你只要信就好了。但是富楼那一定要问第一念无明怎么来的,佛回答他无明是从明来的,「觉明为咎」。这个回答好像没有回答,难怪许多后人认为《楞严经》是外道或是伪经。其实佛说得没有错,无明是因觉明为咎而生,一念灵知,觉性常明,久之复生无明。佛没有再交待,富楼那也不再问了。要知道佛是以修证功夫的境界来答的。当然现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若真修定慧,进入光明定中停留,就走偏了,不得解脱,千万注意!若说不要修光明定,那又绝对是个凡夫。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为什么不得解脱呢?这就是见地的偏差,是见取见,修行到了某一个境界执着了,不知道再进一层解脱,所以是见取见。小乘容易落入这些毛病,那大乘怎么讲缘起呢?问题很严重了!近代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断见!都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知道这是佛法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一点修证修持功夫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学了佛,生老病死变得更严重。何以如此?因为自己的著作、言论、说法犯了更错的因果,断了人家慧命;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没有。假如空就是没有的话,我们也不用学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学派哲学好了。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佛说一切法皆从因缘所生,这当然没有错,但要注意,因缘所生讲体相起用,现象界的东西、应用的东西都是缘起,是因缘所生。但是自性功能并非缘起的,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过,我们说自性功能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不要又执着一个自性、执着一个功能,因为凡有所执着就不对了。所以缘起性空这个道理非常深,《楞严经》有段话非常重要: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通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在这段话之前,佛一路讲唯物的地、水、火、风,一切物质是缘起性空的。由四大的地水火风,说到五大的地水火风空、六大的地水火风空觉乃至到识大,最后说到「非因缘,非自然性」,这是讲物质的最高理论物理,现代的理论物理已经快走到这个边缘了。一切法非因缘,非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有一次打禅七时,曾经有几位老参们还议论纷纷,认为是我说错了。我可没说是我说的,这是佛经上写的,要问去问佛吧!佛说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指本体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缘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讲本体而言,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讲起用而言,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并非自然生,也无主宰,因为它是性空缘起。所以讲缘起之理,这还没讲修证,要能深入缘起,才能断诸邪见。换言之,如果你没有证悟到缘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学佛,许多的知见仍然还是邪见,因为没有证道。现在流行参禅,从古以来许多禅宗的祖师都是从缘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丢一块石子开悟的,有看到花开悟了,就是由缘起而悟入。如香严禅师,因为击竹开悟。这类的例子很多,不是全体。沩山祖师说:「从缘悟达,永无退失」,从因缘上悟道才不会退掉,光是从定力上参出来还不对。这是一种说法,可是我反对这个说法,从缘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尔瞎猫碰着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进入空性,虽然定在空性,若这个色身、业力、习气一切都还没有转,还是要退转的。所以赵州和尚八十仍行脚天下参善知识,因为此心不稳。大乘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尽管理论上讲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见,那只是口头佛法,甚至是邪见。所以经文说一切菩萨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什么是邪见呢?有无二边就是。有,就是有法可见,无,就是空。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乃至学佛人的见解,不是落入空,就是落入有。一般人学佛、打坐、修法门,都是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法,背道而驰,都落入「有」见。相反的则是落入「空」见的人,什么都没有,「空」了,结果什么都没学好,成了懒汉、白痴。各位打坐时要自省,是落在哪一边?要知道不单是我们凡夫落在空有二边的见解,没有到达八地以上的菩萨,照样落在二边,所以他们只是菩萨,不是佛。余习又叫积习,《维摩诘经》后面讲到维摩居士说法,天女散花,花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就黏住了,大菩萨身上一瓣花都不黏。什么道理?这些大阿罗汉虽然成就很大,但积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他们虽然空了,不动念了,阿赖耶识里爱花爱漂亮的影子还在,积习未断。「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此处是师而不是狮,是大师,是佛的意思。大菩萨们,说法无畏,犹如佛在说法,其声如雷,众魔为之脑裂。照佛经上讲,十方三世诸佛,一切大菩萨,昼夜六时都在说法,但是为什么我们听不见呢?可以用《老子》一句话形容:「大音希声」。讲到这里,有些同学们很用功,在打坐或睡眠时会听到音声,听到人说法,有时这些音声还会答复你遇到的问题。大家千万注意!不要着相,很多人一着相就进入了魔境。还有人执着咒语的音声,也是不对。执着这些音声咒语会走入魔道:不执着呢?又落入邪见,是断灭空。你说念这些咒子容易得定,其实是你自己的关系,与咒子无关,你念个咒子不懂它的意思,但是信了。如果教你念个懂得的咒子,南无阿弥陀佛,你反而不用。佛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就是咒语。但一切音声皆是无常,你执着这个咒语或念佛号的音声,认为能修有为法而成道,终究一事无成。因为一切音声皆是无常的,所以你在定中或睡眠中听到的音声,不要理它。但是不理也只对了一边,不理就落空。执着理或不理就落二边邪见。《楞严经》告诉我们修持方面特别注意:「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不要认为这些祥瑞、感应是好事,就会进步,所以你听了等于不听。「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千万要注意!为何现代人用起功来容易听到声音呢?因为人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在后脑是连着的,现代年轻人眼睛不行,近视的多,用起功来稍稍有些进步时,头脑神经起了变化、声音来了。这个问题就请到这里,否则离题太远了。上面讲到「大音希声」,现代科学研究,太空中许多声音大到仪器测得出,我们却听不到,因为太大声了所以我们听不到。有的昆虫所发声音如蚂蚁,频率高到人耳听不见,但入定的人却听得像雷鸣。有定力修持的人听到一切的音声,能了解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能知道不同的咒语有什么特别的用处。「无有量,已过量」,这是接着说菩萨说法音声大到什么程度。这里文字的用法很特别,你可能觉得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无量无边」呢?这就是庄子所形容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虚空算大吗?一讲虚空,观念上已经有个边际了,既然有边际的东西就不算大;大到无外,没得边际了才算大,那个大到什么?大到极点就是最小。什么叫小?小到分析到分子、原子、电子、核子、质子,到了最后是空,所以小而无内。小到极点就是大,大到极点就是小。这个是逻辑的道理,也就是佛法真修实证的道理。有亲证定慧功夫的人就能了解到「无有量,已过量」的道理。为人师应具备的能力「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菩萨对一切的法门,都完全了解透澈,能领导众生渡过凶险的大海,好像领航员在导航一样。好为人师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够「集众法宝」,学了无量法门,了解一切众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众生的心理,对众生的起心动念都知道;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才能够「如海导师」。《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都像是条鞭子抽在我们身上!「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这些菩萨近乎于佛,等同于佛的无等,但到底还不是佛,没有过十地、没有超过等妙二觉而证佛果,所以是近无等等佛的大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备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里不一一解释这些名词了,详细解释下来,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佛十力: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菩萨因为近于佛的自在慧、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所以已经生生世世不会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道。但是还不算是究竟。「而生五道以现其身」,所以近于佛的大菩萨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恶趣的五道中,为度一切众生。「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我再三强调,《维摩诘经》同《法华经》《药师经》《地藏经》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维摩诘经》高如阳春白雪,《地藏经》有人不愿意看,认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可是《地藏经》最难懂,所以《楞严大义今释》没翻译经中关于地狱的一段,因为怕众生难以相信。如果彻底了解地狱,真可以修行了。在座诸位学佛的,自问真的相信三世因果吗?不要自欺,有时不大信吧!你真的相信地狱吗?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一般人勉强信了,但求证很难,除非到了三禅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会真相信。《维摩诘经》这里说,唯有真正大菩萨才是大医王,善于治疗众生一切的痛,生什么病给什么药,物质的精神的药都有,让众生照方子吃药,得到解脱。「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这里都是打雷的声音,有如雷震,但众生听不见。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见到听到这样菩萨的众生,没有不得到益处的。一切所作所为没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修到这个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圆满具备充足。经文到此都是赞叹菩萨们的功德。下面是在场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如果要一一详细介绍每位菩萨的功德和事迹,是一两个月也说不完的,那我们本经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就老登不了场,所以我们只能念一次菩萨们的名号。去探病的菩萨们「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文殊师利是领班的,这个数字是大秘密,不要等闲看过去。「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这里要提一下佛学中的佛土宇宙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一佛国土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万亿个四天下。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天下,一千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数字之大和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不谋而合,科学研究认为整个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数的太阳系统,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经提出来如此的宇宙观了。佛教经典中所说的三界,合共有二十八层天,由底层的欲界到色界到无色界,内外上下,一切欲界的众生因为有了两性淫欲的念而有生命。人在欲界的中间,人作善事或修行升天仍然是在欲界天,在那里还是会有色、声、香、味、触这五欲,一样有饮食男女的欲望,不过寿命比人世长,福报大,生存的环境也比我们好。我们在庙子见到的四大天王,就是欲界天的护法天神。欲界天中有个三十三天,其中的天主叫帝释天释提桓因,就是中国人所讲的玉皇大帝。欲界天之上是色界天,这已不是科学上看到的天体了。最高天是有顶天,从那儿抛一块石头要六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年才到地球。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三眼,是大菩萨化生,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大梵天天主名尸弃,也有翻成不同名字的。色界天有许多梵天王,所以说万梵天王。若这一生压制欲望持戒修行,如果没有开悟,果报最多不过往生欲界天,何况到了欲界天那里物质环境的欲望更大,生了天人再破戒就严重了。天人境界要研究好,不要好高骛远,动辄讲《金刚经》,性空缘起,其实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为往生了,其实还落到欲界天,也可能人身再来。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现在世界上有一、两百种宗教,都是讲修道的,充其量修到色界天的不还果位,不会回到这个欲界来,这已经很难了。否则,修到其它天人境界照样还在生死轮回中。「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刚才前面一段是讲大梵天,这一段是讲这个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有万二千天帝,率众来听法。「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还有称为天龙八部的护法天人也来参加法会。大威力诸天是其中一部,是欲界天的天人,比帝释天的层次低一级,比梵天更低一层,这些有如中外各民族都有的星座神话。龙神也是八部之一,守护天宫、注雨。夜叉是译音,也翻成药又,一般皆以为夜叉是指魔鬼,那可不一定,夜叉又分天夜叉、地夜叉、虚空夜叉,都是非人。也译为轻捷、勇健、秘密,其大威力,很多是大菩萨化身。干闼婆,干读如乾坤的干,是虚空中的音乐神,为欲界天色界天的天人奏乐。如果住在高山顶上,有时入定就听到虚空中的乐声,这种天乐不属于银河系统,不知是否庄子所讲的天籁。阿修罗也不一定是魔鬼,阿修罗已经超出了鬼道。三界天人中都有阿修罗,是神中的恶人,吃素,不饮酒,脾气大,个性坏,但有修持,没有相当的福报还成不了阿修罗。阿修罗与天人是平等的,力量不相上下,等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与魔鬼的对立。男性的阿修罗非席丑陋,女性的却非常漂亮,中国文学常把美女写成可怕的阿修罗化身。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许再食龙,以至在庙子里,到了中午会将供佛的食物挑些出来,盛入盘子念个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楼罗。这些你当作是神话故事也可以,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我们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为了生存,都会伤害别的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是丑陋的,都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紧那罗是非人,有时让你看见有时不让你看见。中国云贵黔山区传说的山魈,就是这一类,留在地上的脚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看起来好像是倒退着走路的,他们偶尔会与人类接触,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都能歌舞。摩睺罗伽则是大蠎神。「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是参加法会佛在人世的弟子们。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和尚是大师,人天之师之意,是种尊称,一个庙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称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称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后来尊称出家的女尼为阿姑,因此连起来就称尼姑。原来是尊称,到现在称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绍了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佛、菩萨、天人、众人,这时,有无量、数不清的大众非常恭敬地围绕着佛,听他说法。经文描述的手法极高明,形容佛站在无量大众之中,像是最高的须弥大山耸立于大海之中,这是个何其庄严壮观的场面呀!想象一下一个道德学问受万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众人拥戴,并不是神话的场面。如今所谓的明星可能也做得到,权位高的人也做得到;但是包围明星的群众是受狂热欲望所驱使,包围权位高者的群众是被权位所驱使,甚至是被强迫的。「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被大众恭奉到为他而设的宝座,安详地坐下。这座位是用一切宝物来做成的,只有足以为人天师表的大师才够资格坐,所以叫师子座。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庄严光芒像棵大树般,遮蔽了一切到会的大众。以上是讲佛到会时的情形,下面另起一段。「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毗耶离城是当时中印度的名都。称长者是年高德劭,学问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长者子就是当地有高度文化教养家族的子弟,为首的长者子名叫宝积。宝积这名字在佛经印度文化中好几次出现,尤其是在《大宝积经》中是以他为主体,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问题来请佛开示。当时印度同我们春秋战国时一样,是个分封诸侯的地方,有两三百个国家。毗耶离城是当时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是用道德自治,维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主席。这次他并没有到会,由宝积带领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来到法会,每人拿着一个镶满七种珠宝的宝盖,是像雨伞一样的东西,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雨。中国秦汉之后的帝王出巡时,后面有执宝盖的,就是外头传来的。他们前来参见佛,依印度礼俗向佛叩拜。头面礼足,就像我们今日拜佛,双手向上摊开接住佛的双足,头向下叩佛的脚面,这是最高的礼貌。礼拜之后,每人都将自已的宝盖献给佛,右绕而转。佛的神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要注意这一次法会讲学的开始,不是以出家人为主,而是以在家人为主,就是这五百个长者子。佛运用神通把五百个宝盖合拢为一个盖子,这盖子就升空了,盖住了整个虚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一佛国土,是佛的威力所及。这个世界空间有多广大,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妨碍,都盖住了。看来像是神话,如果我们站在地平面上仰头看,整个天体就是个宝盖。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头上的天顶都不一样,和个人立场不同的天顶变成一个宇宙的观念,本来如此,不是神话,就是说明宇宙就是个圆盖形的。「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根据佛经,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世界的边缘有七金山,藏有无尽的宝藏,镇住世界的边缘,使之不裂开。这段是描写在此宝盖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时又呈现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一切诸佛,都同时在讲经。佛教并没有一尊的观念,宇宙没有个绝对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张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只不过迷失了本性,这与其它宗教是不同的。「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会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当时在场的大众看见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叹未会有」这四个字用得太好了,我们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当初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众赞叹不已,就合掌敬礼。合掌是表示恭敬,将自己的散心收拢起来,同中国人的拱手一样。大众将眼睛瞪起来看着佛,眼光没有一刻离开,好像所有照相机的镜头都对着佛。「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是印度礼貌,见到长辈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词就是偈颂。宝积唱的这一篇偶颂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写成为人天师表的学问道德境界,同诗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国的诗歌体,而不失其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上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外文诗歌很难翻成中文,就连中文的古诗一翻成白话就走样了。偈颂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佛经文学体,同诗词一样的长短句,可是没有办法配合音韵。「目净修广如青莲」,形容佛的面相,双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好像古书所说,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蓝眼,而是讲眼睛有神,眼白清澈无瑕。「心净已度诸禅定」,佛的境界是内心达到了绝对的干净,超过了禅定的境界,无所谓定与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达到净的境界。汪意,打坐禅定和后世禅宗不同,不要混为一谈。净业是什么「久积净业称无量」,多生累积的修持,到达无量成就境界而成为佛。净业不是善业,善与恶像是一阴一阳,是相对的。没有恶业仅有善业还不能算是净业,净业是善恶二边都不着,无着无依,非有非空,连空也空。佛境界是净业,十方三世诸佛国上皆是净土,因为心净所以国土净。「导众以寂故稽首」,作为导师领导一切众生进入寂灭涅盘,因此向佛叩头礼拜。寂或涅盘不是死亡,超过了清净安详,是在无比混浊、无比动乱中的清净自然。好比你去到高峰顶上,在没有风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不过你到了那里,或在打坐中进入这个境界,可能反而会觉得可怕。「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看到一切佛展现的神通,普遍的呈现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无所不在。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东西。中文翻译得很好,是我们自己误解了。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质、超越肉体时,他的精神与天地宇宙法界的观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种变化。所以不应该以凡夫境界的意识妄想,随便妄求神通。如果佛的神通无所不在,为何我们看不到呢?譬如太阳永远在天顶,我们在夜里看不见,并不是太阳不照地球,而是我们所处的地方转到背对太阳的缘故。所以我们看不到佛的神通,见不到我们的自性,是由于自我的妄想、烦恼、业力阻碍住了。大家继续听我讲,但要看着经文,我发现有些人只听经不看经,自以为记得住,所以文字般若始终不开。文字智能一定是从读经来的,光靠玩弄聪明,以为耳朵听了就理解了,文字智能是开不了的。「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在十方无量国土中,一切佛任何时间都在说法,众生法眼清净、自心清净了才能见到、听到,这就回到了前面头两句「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自然能见闻十方佛在说法。「于是」二字是行文的虚字。中国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禅宗,是以《维摩诘经》为最重要的根据,下面要讲到非常重要的中心:「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法王是佛的别称,成了佛是一切世间法出世法之王,这个法不要认为是结手印、念咒子、敲木鱼或者心里面作些古怪的观想;真正的法缘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见,是大秘密法。佛的法力超越一切众生,不是众生所能想象的,佛法永恒不变,不论肉身佛是否在世,一切善知识诸佛菩萨都常以法财作布施,注意这个「常」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怀瑾老师:《维摩诘经》讲解